身體學會的,誰也拿不走

動夠了,就能靜

洽詢課程

讀身體

焦點議題 / 雲門教室

走出戶外,感受大地的溫柔

 

回想一下:孩子每天有多久時間待在室內?有多久沒有探索荒野,輕踏小溪,拜訪花季,觀賞星空?

 

2018年,美國猶他州通過一項具爭議的法案,內容允許家長對兒女採取「野放教養」(free-range parenting),目的在培養孩子從小學會獨立自主,避免過度保護。現今家長過度保護孩子,限縮了讓孩子學習獨立的人生課題,無形中也失去由孩子自己解決問題的機會。

 

法案內容仍具爭議,探究法案的初衷,不免讓人思考,育兒教養的另一場思辯。

 

 學習與自然共存 

 

位於臺北市文山區的一所私立國小,校內有一對姐弟,幾乎每個週末都跟著爸媽往山上跑。「我們家一年52週裡,大概有50個週末都在露營。」爸爸黃德璽說,私立小學功課盯得緊,補償孩子的方式,就是讓孩子在週末時遠離塵囂,接觸大自然。

 

 

「露營時,姐弟倆會幫忙搭帳篷,布置客廳帳的每個角落,準備就緒後,媽媽會沖杯咖啡,好好閱讀一本書,我就陪小孩去撈魚,找昆蟲,晚餐前再回來,全家一起準備晚餐。」黃德璽回憶,3年前會開始露營,純粹是為孩子,接觸大自然後,全家人都深深著迷,「曾經遇到寒流與酷暑,但這從來沒有讓我們打消露營的念頭,反而是在過程中,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,體會到人的渺小,這讓我們學到謙卑,也懂得與自然共存之道。」

 

根據英國研究指出,親近大自然,會讓人豁然開朗。不僅能紓解壓力,還會變得更健康。尤其在探索的過程,孩子可以發掘自我興趣,培養身體能力,感受自身和生態,鄉土關係的連結,甚至透過親子與團體間的互動,累積生活實踐的能力。

 

對於走出戶外,親職專家游乾桂舉雙手贊成!他表示,「玩」就是他奉行的座右銘,玩第一,讀書第二,工作第三,再窮也要玩!每年他家會舉辦1次大旅行,3次小旅行,加上平常無數的玩樂。他深信,「童年是用來探索,不是用來苦讀。因為成年之後,孩子將發現,世界需要的是思考力,想像力與創造力,而非記憶力,」游乾桂以自己的成長經驗表示。

 

 感受大地的溫柔 

 

一邊工作,也能一邊探索生活,感受日常?聽起來不可思議。事實上,位於臺南真有一位郵差李翔,他每天騎車奔馳65公里,最遠甚至長達100公里,上任半年後,他終於把善化,大內與安定3條路線走透透,練就認路的好本領。

 

「為了讓工作變有趣,我開始觀察這些地方,漸漸的,我知道哪棵樹該開花了,哪裡要收成了,抱著一期一會的心情,我用手機紀錄,上傳Instagram,想不到連外國人都來關注。」短短3年,他的粉絲人數暴增到4萬人。

 

 

李翔的照片,透出純樸小鎮的生活況味,也拍出這塊土地上的真善美。曾有赴國外遊學的學生,在他的IG上留言:「謝謝你把我的家鄉拍出來。」也有人讚嘆:「好有溫度的照片。」這讓李翔充滿了動力,持續把臺灣之美傳出去。

 

工作很忙時,李翔會一下班就去追夕陽;或者,他也會停下車,雙腳踩著土地,「有時候只要站著吹風30秒,你的心情就會變好!」他笑著說。

 

生活中總有壓力,藉由探索生活,可以感受大地的溫柔,撫摸我們,擁抱我們。同時,不要忘了帶孩子一起走出戶外,藉由這段甜蜜時光潤滑彼此,撫順日子中可能有的緊繃與憂心。

 

 

 

 2018年《夏動》刊物 

慢慢玩!揮舞感知探測器

主題企劃

Footer